仪说她婆家有个亲戚,年近四十八了才突然宣告要结婚。众人都奇怪平时不见他拍拖,何来结婚对象呢?细问之下,原来是对上了亲,要娶一个十九岁的越南新娘当个伴。
仪很激动,说她和丈夫爱情长跑了十一年,才认定对方是终生伴侣;反之那位亲戚只是用了两天,就完成了他们十一年的努力。更何况,那个未来“婶婶”甚至比自己年轻,要以什么称呼还有点为难。
其实,本地男人娶外绰新娘早已不是新鲜事。一方想找个伴传宗接代,另一方只想拿个依靠,摆脱在自己国家的贫困生活。双方获利,实在无可厚非。只是,婚姻是否美满幸福,有赖彼此的造化了。先撇开年龄的代沟不说,这种非据现今社会次序的婚姻关系 (大多数的次序是认识,了解才结婚的),再加上种种背景语言文化的差异,确实需要比常人付出至少一倍的耕耘。
可是回头一想,太婆太公的那个年代有谁又不是媒绰之言,父母之命呢?那个年代所执行的婚后才恋爱,离婚率甚至比现在还低!到底是谁颠倒了正确的恋爱次序,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课题,没有一个准确答案。
如果我是那位越南新娘,也许我也会向她一样选择。她嫁了过来,除了从此生活无忧,那笔娉金更可以给家人三餐温饱,或许辍学的弟妹可以再上课,病重的亲人有钱买药。当爱情和生活放在平秤上,后者还是最重要的。
慧说我想得太天真了。她说美国有很多类似的例子,两个人一起只是交易,普遍美国人称之为“甜心父亲”。也许,我真的看太多香港古装连续剧,也许那个越南新娘并没有辍学的弟妹,也没有病重的亲人,她只是纯粹要嫁过来的。无论怎样,这是个人意愿,无需怜悯,身为朋友亲人的唯有祝福,再祈福。
新同事以为我在云顶有个家!
1 天前
0 评论:
发表评论